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,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骨病。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了解和防治这一病症,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于近期发布了《骨质疏松诊疗指南最新版》。本文将结合指南内容,详细解析 osteoporosis 的防治策略。
一、什么是骨质疏松?
骨质疏松是指骨密度降低、骨微结构破坏,导致骨强度下降,易发生骨折的一种代谢性骨骼疾病。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,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与遗传因素相关,而继发性骨质疏松则多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。
二、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
1. 疼痛:患者常感到腰背痛、关节痛等部位疼痛,尤其在活动后加剧。
2. 身高缩短:随着年龄增长,骨密度逐渐下降,可导致身高缩短。
3. 骨折: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并发症,常见于脊椎骨、前臂远端及髋部。
4. 形态改变:部分患者会出现驼背、佝偻等形态学变化。
三、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治疗
1. 健康饮食
(1)合理搭配膳食:多摄入富含钙、蛋白质及维生素D的食物,如奶制品、豆制品、绿叶蔬菜等。
(2)减少钠盐摄入:过多摄盐可增加肾脏负担,导致钙质流失,故应少油少盐。
(3)《骨质疏松诊疗指南最新版》建议,成年人每日摄入钙量应为800mg,老年人和孕妇需额外补充钙剂。
2. 运动锻炼
适量运动有助于增强骨密度和肌肉力量。以下推荐几种适合骨质疏松患者的运动:
(1)散步:每天行走约1000米,每周5次,坚持6-12个月可提高骨骼密度。
(2)做家务:做家务活动可消耗热量、增加肌肉力量,间接促进骨骼健康。
(3)游泳、瑜伽、太极等:这些运动有助于增强肌肉和关节稳定性。
3. 药物治疗
药物治疗包括骨吸收抑制剂、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及钙剂等。具体用药请遵医嘱。
4. 钙剂补充
成人每日需摄入约1000mg钙,老年人需额外补充钙剂。《骨质疏松诊疗指南最新版》推荐以下钙剂:
(1)碳酸钙:每日剂量为500-1500mg。
(2)氯化镁:每日剂量为100-200mg。
四、总结
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代谢性疾病,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。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、早期治疗和持续管理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健康饮食、适量运动,并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。同时,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钙剂进行补充。如有需要,可点击以下链接了解更多相关信息:骨关节疾病预防好帮手。
总之,只有通过全方位的综合干预,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,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。